来源:中国民间故事网 作者:张茹
旬阳太极城文化研究会 张茹 旬阳地处秦岭腹地,属于南北过渡地带,所以连绵群山,纵横沟壑间既有呈阶梯状的稻田,也有不规则、不成片的麦地。物产质量算不得上乘,但种类可观。所以旬阳人一直自诩是“全国最会吃”的人,什么多会做,什么也都舍得吃。 旬阳这个地方,山大人家稀,鸡犬相闻,往来起来却不易,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菜自成畦,树自成荫。在旬阳人眼里,吃饭可是个大事情,“雷都不打吃饭人”,这是旬阳人的行事准则。旬阳农村里一般情况下,只吃两顿饭。次数不多,搭配相当考究。上午十点多,焖上米饭或蒸上馍馍,炒上几个荤素菜。下午五点多,一家人便会围上锅台,“呼呼啦啦”地捞面条。一碗豆香四溢的两掺面,预示着忙碌而美好一天的结束。 晚上,大伙儿端上茶缸子,四处串门,天冷的时候,围着火炉,炉边考上红薯,炉顶熏着自家养的猪肉,唠着家常。旬阳人很恋家,无论什么总觉得自家的好,商店里卖的,即使再怎么便宜,也不如自己亲手做的称心。所以旬阳人,不喜欢卖自己的农产品,也不稀罕买别人的。吃喝方面自成理念,手勤脚快,鸡肉猪肉自然不缺,没有换成钱,却尊重了肚子。 凡红白喜事,旬阳农家人定会杀鸡宰猪,磨豆腐做磨芋,邻里乡亲也会毫不吝惜地用挎篮、背篓送来自家吃不完的时令鲜蔬。主人家不会受宠若惊,送菜的人也会认为理所应当。分享,在这里不需要千恩万谢,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旬阳人管吃这种大餐叫“吃席”,露天的场子摆上八仙桌,旬阳人讲究“八大件”,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八干八汤。实实在在,也不浪费,剩下的碗底也很宝贵,称为“油汤汤”,是不能上席面的孩子的专利。一个个“爬席”的人,吃的油光满面,开心非凡。 长大以后,听说“八大件”,已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大雅之堂,享尽荣耀吹捧。在旬阳的大型餐馆里,我吃过那专门设计了摆盘,用精致的碗盏盛装过的“八大件”,可不知为何却在也吃不出儿时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八大件”毕竟太过隆重,所以不常吃。偶尔一次足以令人回味无穷。肉类和鲜蔬四季轮换。旬阳人,每日不离的还数两掺面,自家种的豌豆和麦子按一定比例调和,磨成粉。上好的两掺面,一定要用手擀才坚实劲道。擀好之后,根据自己的口感切成或宽或窄的面条。一份地道的两餐面,需配上腌制得恰到好处的酸菜和浆水。而这种专门的酸菜使用当地一种叫“笨菜”的青菜过开水,翻一个滚,连汤带水放入密封的瓦罐,淋上“浆水引子”,静置两天,待菜发酵,便可捞起切碎,放热油里加葱姜蒜翻炒,加发酵的酸水熬开,浇在煮半熟的面上,柴火灶上小火慢炖,越熬越香。一碗鲜红劲爆的油泼辣子,极开胃,趁热大口食之,豆与麦相结合的弹滑,酸菜与辣子的爽脆,浆水的酸而不冽,温暖着每一个旬阳人的胃。所以,旬阳人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之说。 表哥算是旬阳人外出打拼,比较成功的典范,在大城市里拥有豪车豪宅。但每一次询问表哥需从老家带什么,答案永远只有一个“两掺面”。费尽千辛万苦,汤汤水水的食材被摆进表哥的厨房,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吃的表哥满头大汗,脸也不抬。表嫂感慨地说:“终于又把你哥给喂饱了。” 是啊,当人们吃惯了某种食物,那种味道便会隐藏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经不起时间的诱惑,一旦想念便刻骨铭心,辗转反侧。 不管是繁复的难得的“八大件”,还是简洁的平凡的“两掺面”,都蕴藏着旬阳人关于“吃”的真谛。那种味道跳跃在舌尖,暗藏在心底,提醒着我们的往昔,我们的出处,我们的根|<< << < 1 2 > >> >>|
旬阳太极城文化研究会 张茹
旬阳地处秦岭腹地,属于南北过渡地带,所以连绵群山,纵横沟壑间既有呈阶梯状的稻田,也有不规则、不成片的麦地。物产质量算不得上乘,但种类可观。所以旬阳人一直自诩是“全国最会吃”的人,什么多会做,什么也都舍得吃。 旬阳这个地方,山大人家稀,鸡犬相闻,往来起来却不易,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菜自成畦,树自成荫。在旬阳人眼里,吃饭可是个大事情,“雷都不打吃饭人”,这是旬阳人的行事准则。旬阳农村里一般情况下,只吃两顿饭。次数不多,搭配相当考究。上午十点多,焖上米饭或蒸上馍馍,炒上几个荤素菜。下午五点多,一家人便会围上锅台,“呼呼啦啦”地捞面条。一碗豆香四溢的两掺面,预示着忙碌而美好一天的结束。 晚上,大伙儿端上茶缸子,四处串门,天冷的时候,围着火炉,炉边考上红薯,炉顶熏着自家养的猪肉,唠着家常。旬阳人很恋家,无论什么总觉得自家的好,商店里卖的,即使再怎么便宜,也不如自己亲手做的称心。所以旬阳人,不喜欢卖自己的农产品,也不稀罕买别人的。吃喝方面自成理念,手勤脚快,鸡肉猪肉自然不缺,没有换成钱,却尊重了肚子。 凡红白喜事,旬阳农家人定会杀鸡宰猪,磨豆腐做磨芋,邻里乡亲也会毫不吝惜地用挎篮、背篓送来自家吃不完的时令鲜蔬。主人家不会受宠若惊,送菜的人也会认为理所应当。分享,在这里不需要千恩万谢,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旬阳人管吃这种大餐叫“吃席”,露天的场子摆上八仙桌,旬阳人讲究“八大件”,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八干八汤。实实在在,也不浪费,剩下的碗底也很宝贵,称为“油汤汤”,是不能上席面的孩子的专利。一个个“爬席”的人,吃的油光满面,开心非凡。 长大以后,听说“八大件”,已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大雅之堂,享尽荣耀吹捧。在旬阳的大型餐馆里,我吃过那专门设计了摆盘,用精致的碗盏盛装过的“八大件”,可不知为何却在也吃不出儿时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八大件”毕竟太过隆重,所以不常吃。偶尔一次足以令人回味无穷。肉类和鲜蔬四季轮换。旬阳人,每日不离的还数两掺面,自家种的豌豆和麦子按一定比例调和,磨成粉。上好的两掺面,一定要用手擀才坚实劲道。擀好之后,根据自己的口感切成或宽或窄的面条。一份地道的两餐面,需配上腌制得恰到好处的酸菜和浆水。而这种专门的酸菜使用当地一种叫“笨菜”的青菜过开水,翻一个滚,连汤带水放入密封的瓦罐,淋上“浆水引子”,静置两天,待菜发酵,便可捞起切碎,放热油里加葱姜蒜翻炒,加发酵的酸水熬开,浇在煮半熟的面上,柴火灶上小火慢炖,越熬越香。一碗鲜红劲爆的油泼辣子,极开胃,趁热大口食之,豆与麦相结合的弹滑,酸菜与辣子的爽脆,浆水的酸而不冽,温暖着每一个旬阳人的胃。所以,旬阳人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之说。 表哥算是旬阳人外出打拼,比较成功的典范,在大城市里拥有豪车豪宅。但每一次询问表哥需从老家带什么,答案永远只有一个“两掺面”。费尽千辛万苦,汤汤水水的食材被摆进表哥的厨房,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吃的表哥满头大汗,脸也不抬。表嫂感慨地说:“终于又把你哥给喂饱了。” 是啊,当人们吃惯了某种食物,那种味道便会隐藏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经不起时间的诱惑,一旦想念便刻骨铭心,辗转反侧。 不管是繁复的难得的“八大件”,还是简洁的平凡的“两掺面”,都蕴藏着旬阳人关于“吃”的真谛。那种味道跳跃在舌尖,暗藏在心底,提醒着我们的往昔,我们的出处,我们的根|<<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中药渣倒在马路上的来历·下一篇文章:侗族“情人节”文化渊源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6mj.com/news/minsu/171116120303BG16I63EII206C88E4C.htm
会吃金子的老鼠
佚名
会吃字的眼镜
放牛娃的传奇故事
宫女图的故事
蚕神姑娘的传说
青蛙写给小鱼儿的信
小猪学喷水的故事
小猪换鸡蛋的故事
猪太太生宝宝
借不到玉米种子的狗熊
聪明的小白兔搬南瓜
最漂亮的小老鼠卡卡
长耳朵兔和小老虎的故事
大树公公和耳朵的故事
哪吒闹海的故事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画扇判案
杏婵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的传说
白蛇与许仙
羞花
闭月
落雁
沉鱼
萧皇后和宣华夫人是两位被人多次易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愚人节神话
历史十大红颜祸水
迷住宋徽宗的李师师
凤凰山
蚕花娘子
石香炉
蝙蝠双飞梁祝魂
白娘子和许仙
皮匠附马
宰相肚里能撑船
坐标:中国·昆明
QQ:53072028
邮箱:53072028@qq.com